10/10 一部微缩的美国社会模型,从政治大选和娱乐商业等社会表层的喧哗与骚动直入各时代的美国人心中对历史和现实的多维解读,暗喻并剖析了公众人物谋杀案背后暗藏在每个美国人心中理想主义对实用主义冲突的无力,无能,卑鄙,悲哀和叹惋。尽管如此,贯穿全片的还是导演一贯的人文关怀——对置身既定社会背景之下的芸芸众生温柔的怜悯和幽默的讽刺。对于美国来说,70年代是个五光十色,五味杂陈的过渡时期,前有黑人民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运动、核战争威胁、肯尼迪遇刺、阿波罗登月、越战创伤
较为混乱的群像戏,片头一个机场戏就把所有24个人物全都牵扯出来,再加上片子无所不在的竞选广播,前一半时间就深陷于认脸记名字对剧情发展的泥沼之中。全片采用了类纪录片的手法,160分钟片长始终叙事舒缓,看似没有安排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但隐藏其下的却是更多的矛盾冲突与讽刺,政治与娱乐,开发与传统,家庭与社会,性解放与性保守,甚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等等等等。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片中的乡村音乐必然都属佳品,值得反复聆听。
写在前面:本影评含严重剧透。但若是你不打算看这部电影,也无所谓剧透,或许还可以让你产生兴趣,也未可知。
本片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看过他的不少片子,风格鲜明,他喜欢拍“群戏”,擅长在电影里描写很多个角色,令人目不暇接,不知所云,而众多角色才刚刚登场。这是一种创新的勇气,更是实验的精神。
比如说《高斯福庄园》、《陆军野战医院》,全是一大堆人。因为习惯了他的风格,所以我在看《纳什维尔》的时候已经有心理准备,而这部戏可谓“群戏”典范,格外眼花缭乱
品质炸裂的音乐片 《纳什维尔(Nashville)》:疯狂年代(AFI100 TOP 059)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bjmuge.com/xingchen/id-20309.html